5种核碱丙氨酸的合成及其抑制大鼠肝癌细胞RH35增殖的作用机制

作者:徐存拴; 宋亚萍; 许凯; 杨晖; 丁一; 毕晶晶; 赵茜怡*; 徐霆*
来源:解剖学报, 2020, 51(02): 195-205.
DOI: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2.008

摘要

目的合成5种核碱丙氨酸,探讨其细胞毒性及机制。方法用丝氨酸-内酯亲核开环方法合成5种核碱丙氨酸,用MTT法检测它们对大鼠正常肝细胞BRL-3A和大鼠肝癌细胞RH35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它们对上述BLR-3A和RH35细胞周期进程和凋亡的影响,用Real-time PCR检测它们对上述两种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合成了1-尿嘧啶-L-丙氨酸、1-胸腺嘧啶-L-丙氨酸、1-胞嘧啶-L-丙氨酸、9-腺嘌呤-L-丙氨酸和9-鸟嘌呤-L-丙氨酸等5种核碱丙氨酸。其中,1-胞嘧啶-L-丙氨酸和9-鸟嘌呤-L-丙氨酸对RH35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显著低于对BRL-3A的IC50值,它们促进RH35凋亡的作用显著强于对BRL-3A作用,它们促进RH35凋亡相关基因CASP3、CASP9和Bax的表达上调幅度,抑制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CNA2和PCAN的表达下调幅度和抑制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下调幅度均显著高于对BRL-3A作用。结论 1-胞嘧啶-L-丙氨酸和9-鸟嘌呤-L-丙氨酸通过显著抑制RH35增殖相关基因表达,促进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抑制其活性和促进其凋亡。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