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全因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6—2020年期间开滦队列中首次诊断为恶性肿瘤且基线无ASCVD病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2 079例, 利用患者确诊恶性肿瘤后最近一次健康体检的数据, 根据患者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达标情况, 将患者分为3组:危险因素达标≤1项(407例)、达标任意2项(865例)、达标≥3项(807例)。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结果 2 07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60.4±10.4)岁, 男性占71.2%(1 480例), 随访时间[M(Q1, Q3)]为2.95(1.38, 5.12)年。随访期内共出现600例全因死亡, 63例ASCVD相关死亡, 314例肿瘤相关死亡事件。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食盐摄入、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和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以及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后, 与危险因素达标≤1项的患者相比, 达标数量≥3项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ASCVD死亡风险、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降低, HR(95%CI)值分别为0.68(0.54~0.86)、0.35(0.16~0.77)、0.60(0.43~0.82), 均P<0.05。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 随着危险因素达标数量增加, 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呈现下降趋势(均P趋势<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在≥60岁、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ASCVD死亡、肿瘤相关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相关(均P<0.05)。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数量越多, 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结局的改善越好, 且老年、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改善更为明显。
-
单位开滦总医院; 公共卫生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