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CT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作者:蒋迪华*; 章建华; 徐敏; 高琪; 罗程; 许茂盛
来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0, 26(04): 375-379.
DOI:10.19627/j.cnki.cn31-1700/th.2020.04.019

摘要

目的:肋骨骨折的诊断是临床工作中影像医生经常面临的挑战。本研究对比CT多种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骨拉伸(BR)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肋骨骨折可疑患者,并通过手术或CT随访等方式证实为肋骨骨折。所有检查均予CT扫描,获取薄层(1mm)图像进行VR、MPR、和BR三种方法后处理,观察肋骨骨折情况,比较三种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检出敏感度和诊断用时。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肋骨骨折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22~72岁,中位年龄42岁,经手术或CT随访确诊肋骨骨折共281处。VR检出228处,MPR检出251处,BR检出272处,三种方法检出敏感度组间差异明显(P <0.05)。三种诊断方法用时分别为(7.6±1.7)分钟、(8.2±2.2)分钟、(3.5±1.5)分钟,BR用时明显少于VR、MPR。结论:CT后处理骨拉伸技术对肋骨骨折检出敏感度优于传统后处理技术(VR、MPR),且可缩短诊断用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