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确色季拉高山树线交错带的小气候特征,为深入开展高山树线维持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基于2018—2020年色季拉山树线交错带 (急尖长苞冷杉树线交错带和方枝柏树线交错带) 自动气象站及其对不同生境空气—土壤温湿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两种树线交错带的总体小气候特征与3个生境 (林下、灌木、林隙) 温度、水分条件的变化特征、生长季内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树线交错带最热月均温8.71~9.32 ℃,最冷月均温-7.23~-9.08 ℃,年均温0.55~0.88 ℃,气温年较差15.95~18.40 ℃,年生物温度2.79~3.33 ℃,温暖指数与寒冷指数分别为9.15~12.94 ℃·月、-60.22~ -64.98 ℃·月,以空气温度定义的生长季均温与生长季长度分别为7.45~8.31 ℃、106~136 d,以10 cm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均温与生长季长度则分别为6.06~7.01 ℃、120~141 d;两种树线交错带不同生境间的地上温度与水分条件均较为相似,而地下层面温度与水分条件最优的均是林隙,但其土壤温度日振幅大,同时林下的土壤温度均小于其他生境,出现了“凉脚”效应;在生长季内,以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与生长季长度要比以空气温度定义滞后约1个月,林隙的空气均温、土壤均温、土壤含水量较大,林隙与灌木的冻害事件频率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色季拉山树线交错带内不同生境的小气候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温度、生长季温度以及生长季内冻害事件的发生。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