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在对农村的主战场位置、老年人的需求状况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历时性地看,既有研究经历了从“资源匮乏”到“精神空缺”的老年需求定位转向,并基于客体本位视角提出文化公共品供给路径,但这种过于强调老年人的受众角色以及“物”的供给内容,忽视其精神需求实现于村庄主体间性的社会交往这一事实。伴随乡村社会转型,生产性交往、仪式性交往逐渐失去实质内容,而社会性交往因为“熟人社会”与“需求同质”双重条件支撑,被认为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主要实践类型。然而,以公共空间衰落、公共文化异化、公共组织无为和公共利益脱嵌为表征的村庄“去公共性”,致使老年人面向村庄的社会交往面临不少困顿。以迈向友好为取向,提出组织动员同辈群体与适老文娱活动、加强国家宣传下乡与村庄精英吸纳、重塑基层组织自主性与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土地确权模式和结平衡账机制四重路径,以促动社会交往所需的空间再造、文化亲和、组织有为和利益相关,推动“不分年龄、人人参与”的村庄社会交往秩序建构。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