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韵”是中国美学、艺术学中的代表性范畴,其肇端于音乐领域。就字形而言,其脱胎于“均”,就字义来讲,与“音”“和”相通。在汉代以后的艺术实践中,通过音乐和文学对音声之韵的强调,“韵”的节奏内涵得以凸显。音声领域的节奏认同,实际上属于集体无意识中人们对生命节奏认同的具体化。以生命节奏为连接点,魏晋人物品藻实现了“韵”从音声之韵向人物之韵的理论进阶,人物品藻所尚之“韵”就是对生命节奏的发现和张扬。在人物品藻的助力下,“韵”在人们认知领域获得了合法性,亦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广泛关注。这一过程,起到了反哺艺术审美的作用。“气韵”作为“韵”的次生范畴,不仅实现了对人物品藻中“动”之生命节奏的继承,也初步完成了人物之韵向美学之韵的理论升华。总体上,“韵”作为美学范畴经历了音声之韵、人物之韵、美学之韵的不断成熟过程。无论生活审美中的“以静言韵”,还是艺术审美中的“以动言韵”,都属于“韵”美学化历程的副产品。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