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495及miRNA-200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缺血性卒中发病年龄之间的关联。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09年5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LAA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697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不良嗜好(吸烟、饮酒史)。通过NCBI dbSNP数据库及既往文献筛选出2个基因(miRNA-495及miRNA-200b)中的2个SNPs位点,分别为rs2281611及rs7549819。采用SNPscan法对miRNA-495 rs2281611和miRNA-200b rs7549819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累计突变等位基因的个数。根据基因型中突变等位基因个数和,将697例患者分为3组,即突变等位基因总数0个(不携带突变等位基因)、1~2个、3~4个。为了避免不同年龄段对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先对年龄进行了分层分析,即年龄<59岁(中青年),年龄≥59岁(老年)。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年龄相关的卒中发病比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2个SNPs多态性与LAA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1)697例LAA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无高血压病史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高血压病史者,有吸烟史及饮酒史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无吸烟史及饮酒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63.7±10.6)岁比(66.9±9.4)岁,t=-3.605;吸烟史:(62.4±10.2)岁比(67.0±9.5)岁,t=5.103;饮酒史:(62.8±9.7)岁比(66.4±9.8)岁,t=3.063;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miRNA-495 rs2281611的共显性模型中,TT、TG、GG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6.3±10.3)、(66.7±9.5)、(64.1±10.0)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4,P=0.015);在miRNA-495 rs2281611的隐性模型中,GG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早于TT型和TG型[(64.1±10.0)岁比(66.6±9.7)岁,t=2.870,P=0.004];在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携带miRNA-495 rs2281611...
-
单位神经内科; 南京大学;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