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人集体尝试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考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政治意蕴,对它们进行"政治认证",完成价值评估。这一"以今逆古"学术实践的具体操作主要有三种:联系作家阶级属性阐发作品政治意图;揭示作品所寄托的作家政治动机;基于"反映论"肯定作品的客观"暴露"意义。遗憾的是,很多讨论缺少必备的论证环节、逻辑断裂,为历史研究抹上了浓厚的世俗色彩。唯政治标准指导下的上述操作虽然不甚可取,但尝试本身也为戏曲史学带来了"新意"。它使得动机、立场和思想的考察出现在研究中。相比民国,作家基本信息的钩沉广泛转变为主体内在的探索,而作品声律辨析和风格鉴赏则基本被政治意蕴发掘所取代。

  • 单位
    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