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明朝的焦竑仿照《世说新语》,分“行谊”“文学”等五十余门,撰写笔记体著作《玉堂丛话》。卷五《廉介》中载有明朝中期的名臣刘大夏的一则故事,读来滋味绵长,令人叹为观止。刘大夏曾任广东一个地方官,当时府库有一项“羡馀钱”(征收钱税时,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明朝称“火耗钱”,按照惯例不上库簿,地方官“公然取去,以充囊箧,相袭以为固然”。刘大夏到任,府库中还有前任没有取走的部分“羡馀钱”。库吏告诉他,这个钱不用上库簿,可以作为长官的“私房钱”。“公沉吟久之”,突然大声说道:“刘大夏平日读书做好人,如何遇此一事,沉吟许多时,诚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随即,让库吏将“羡馀钱”悉数登记入簿,“作正支销,毫无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