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3年,錢鍾書發表《中國文學小史序論》,陳述自己設想的文學史兩大宗旨:梳理文體演變,還原作者當時地位。這受到同期文學史家追求客觀的風氣影響,張世禄、胡懷琛、胡雲翼、鄭賓于可爲代表。後四家文學史談文體,觀點各異,而皆賦予内容、尤其情感因素以極高地位;錢氏則特重語言形式,相較之下,更能貫徹客觀原則。但他研讀中國文學,原爲滋養創作,客觀考察非其本懷;語言形式又僅足解釋狹義文體,無法解釋文類。所以《序論》的客觀立場曇花一現,不久便被錢鍾書放棄。至其後期撰作,進一步流露出不限於客觀化的自由態勢,文體觀也更具彈性。其間變化緣由,迄今仍值得深思。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