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耐药的发生与多态性位点分布规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16个地级行政区成功扩增得到pol区基因序列的HAART失败HIV/AIDS患者, 采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局部序列排比检索基本工具(BLAST)对序列进行亚型鉴定, MEGA 6.0软件进行亚型验证。将样本序列提交至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位点比对。分析不同耐药程度、治疗方案和HIV-1亚型患者的多态性位点分布情况。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不同耐药程度患者多态性位点出现频率变化趋势。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作事后两两比较。结果 1 453例患者扩增获得序列, 耐药检测结果为敏感者954例, 潜在或低度耐药者224例, 中度耐药者189例, 高度耐药者86例。随着HIV-1耐药程度的增加, HIV-1蛋白酶区(PR区)I15V、L19I、D60E和反转录酶区(RT区)E36A、T39D、S48T位点出现频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9.86、9.16、13.66、37.64、18.44、40.86, 均P<0.01), PR区V77I和RT区K122E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2.19、10.03, 均P<0.01)。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和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治疗组患者PR区E35D、M36I、D60E和RT区S48T、K122E、R211K位点的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46、9.32、14.46、26.85、18.92、24.26, 均P<0.05)。经两两比较, E35D、M36I、D60E位点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的频率, S48T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组的频率, K122E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组的频率, 以及R211K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组的频率分别高于其他3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8)。流行重组型(CRF)08BC、CRF07BC和CRF01AE亚型患者中PR区T12S、I15V、L19I、M36I、V77I、L89M和RT区E53D、I135V、S162C、R211K、K277R位点的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3.60、712.51、798.11、434.85、386.91、657.78、932.58、409.21、344.39、469.44、260.48, 均P<0.001)。经两两比较, T12S、I15V、L19I、E53D、I135V、S162C、R211K在CRF08BC亚型中的频率, V77I和K277R在CRF07BC亚型中的频率, 以及M36I和L89M在CRF01AE亚型中的频率分别高于其他2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结论 HAART失败所产生的多态性位点在不同的耐药程度、治疗方案和HIV亚型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共性, 需加强对部分多态性位点的监测。
-
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