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讲话》建构起来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话语体系,解决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关键问题。尽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发明权不在《讲话》,但是《讲话》无疑把这一观念和精神系统化了,并且在1940年代的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全面的贯彻与实践。长期以来,我们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理解相对单一与含混,本文从文艺创作的接受主体、文艺创作的对象主体和文艺的创作主体等多重向度来把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内涵,以丰富我们对此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