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艺术力量介入我国乡村建设,内在于"艺术乡建"中的主体性问题显现出来:"艺术乡建"过程中形成了艺术家与村民在审美趣味、审美习性等方面的区隔。为解决主体性问题,"艺术乡建"需要各方力量的融合,从而实现共同体建设。"共同体"是基于艺术家、村民双方共同诉求下的愿景,它一方面来源于过去的记忆,一方面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但它总是处于不在场的状态。依照其格蒙特·鲍曼的看法,"共同体"建设需要基于"关心"(sorge),而"关心"被海德格尔定义为先于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关心"作为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以康德思想中情感的可传递性作为条件,并在二者之中融入艺术家的德性,通过仪式活动传达基于"关心"的共同体情感,最终实现在场的情感共同体建设。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