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文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知识,对当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木棉(Bombax ceiba)是全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高大乔木,树姿挺拔、花大可食、果实纤维可织,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全球范围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利用方式与文化。中美洲及澳大利亚的木棉主要用于独木舟和雕刻材料,而亚洲地区的木棉经济利用方法多样,并具有更加突出的文化寓意,是越南、缅甸、印度以及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关键种”。这也使得亚洲地区的木棉古树(> 100年)远多于其他地区。中国的木棉文化历史悠久,在《山海经》及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都能找到木棉的形象。木棉极高的经济价值及其文化属性,使得亚洲地区的村头田边通常分布着木棉“风水林”。在中国岭南地区、越南、孟加拉国等传统水稻种植区,木棉常被保留和栽种在稻田间,形成了亚洲特有的木棉-稻田农林复合体系,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这一传统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可望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尚待深入研究揭示其农业文化内涵与科学基础。未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揭示木棉文化及其传统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生态学基础,将对当代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振兴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