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白阳金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作者:陶利鑫; 甄世民*; 白海军; 王江; 王大钊; 查钟健
来源: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50(05): 1582-1598.
DOI:10.13278/j.cnki.jjuese.20200092

摘要

大白阳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地区,为一中型金矿床。矿床产于太古宇桑干群化家营组和涧沟河组变质地层中,受区内断裂和褶皱控制,金矿脉总体走向北北西。矿石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银金矿及少量碲化物。矿床的成矿期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分别为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硫酸盐阶段。矿床硫化物的δ34SV-CDT为-16.2‰~-10.5‰,为高氧逸度成矿流体所致;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6.762~17.293、207Pb/204Pb=15.350~15.463、208Pb/204Pb=36.777~37.328,与区内岩浆岩Pb同位素组成一致。黄铁矿微量元素低,主要赋存于黄铁矿晶格中。黄铁矿中低的Co、Ni质量分数表明,黄铁矿从岩浆流体中沉淀。桑干群斜长角闪岩在蚀变过程中为流体提供部分成矿物质,为矿源层之一。大白阳金矿床属于与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其形成经历了泥盆纪金的初始矿化和侏罗纪—白垩纪的叠加成矿,由此也导致了张宣地区大量金矿床的出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