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种子特征影响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及贮藏策略。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在旺业甸实验林场羊草沟调查了啮齿动物对同域分布的3种森林树木种子,红松(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种子的扩散。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对3种林木种子的存留曲线存在极显著差异(Wald=12.880,df=2,P<0.01)。蒙古栎种子在种子释放10 d后全部被取食和扩散,平榛种子试验结束时原地剩余3.5%。(2)3种种子原地取食率存在显著差异(F=4.039,P<0.05)。红松种子原地取食率为65.5%,高于其余2种种子;红松种子移动后取食率为14%,高于其余2种种子,但3种种子移动后取食率无显著差异(F=3.293,P>0.05);平榛种子移动后贮藏率为56%,高于其余2种种子,3种种子移动后贮藏率具有显著差异(F=4.954,P<0.05)。(3)啮齿动物移动后贮藏3种植物种子的平均距离有所差异。平榛种子移动后贮藏的平均距离最大,为12.78 m;蒙古栎种子移动后贮藏的平均距离最小,为2.92 m;红松种子移动后贮藏平均距离为5.82 m,平榛种子被移动后贮藏的平均距离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子(F=28.104,P<0.01),红松与蒙古栎种子被移动后贮藏距离差异不显著(P>0.05)。红松种子被移动后取食的平均距离最大,为4.07 m;蒙古栎种子移动后取食的平均距离最小,为2.83 m;榛子移动后取食平均距离为3.24 m。3种林木种子两两间均无显著差异(F=0.815,P>0.05)。试验表明,啮齿动物倾向于原地取食小种子,将更多的大种子进行贮藏,贮藏的距离更远。啮齿动物平衡能量消耗与获益,中等大小的种子被取食和扩散的速度更快,中等大小的种子取食和扩散适合度更高。
-
单位赤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