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褥期(月子)妇女膳食建议

作者:汪之顼; 赖建强; 毛丽梅; 曾果; 杨年红; 张彩霞; 衣明纪; 孙要武; 盛晓阳; 李光辉; 张琚; 滕越; 徐秀; 胡燕; 李燕; 童笑梅; 徐逸群; 苏宜香; 杨月欣; 翟凤英; 程义勇; 杨晓光; 郭俊生; 郭长江; 薛长勇
来源:营养学报, 2020, 42(01): 3-6.
DOI:10.13325/j.cnki.acta.nutr.sin.20200402.001

摘要

<正>产褥期是指孕妇从胎儿、胎盘自身体娩出,直到除乳腺外各个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需6~8 w[1-2]。在中国民间,产褥期也称为"月子"或"坐月子"。"坐月子"的传统及相关膳食习俗,不是一个单纯的营养健康话题,而是具有巨大社会学内涵的民俗化生活准则。"坐月子"的习俗和行为除了具有传统上的医学、生物学及健康相关的属性外,还带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和伦理属性[3-4]。由于"月子"饮食习俗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使其受到民间文化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当地饮食传统、人文历史的体现,也有当地物产、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水平的反映,更会受到教育和健康知识水平的制约。由于多重属性交叉,人们对月子膳食行为和习俗的认知往往发生混淆,因而也很容易出现许多"月子"膳食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