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前人类活动强度的分布显著受气候条件和地理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能否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又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技术发展是目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在长时间尺度下寻找和发现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回答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基于考古遗址14C数据概率密度、核密度等分析,揭示出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人类活动强度(人口)的分布模式:在新仙女木事件结束、东部地区开始驯化农作物后形成(距今约11400年前),并基本保持稳定;但在距今5200、3800和2800年前,胡焕庸线西部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加,分析认为这3次事件可能受到全新世中晚期我国东部降水相对减少而西部降水相对增加的跷跷板变化的影响,有助于人类向西部地区迁徙,气候变化可能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在研究史前人类迁徙的时空格局时,应考虑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双重因素.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