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对其的神经重塑。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及假针刺组,每组60例,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针刺组患者采取针刺治疗,穴取四神聪、百会、太阳、风池、舌三针,每次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3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假针刺组用钝头针放入针套内,用粘性物质将针头固定于皮肤上,实施针刺时使钝头针尖部分刚接触皮肤,不刺入皮肤。钝头针尖分别放置于四神聪、百会、太阳、风池、舌三针上。疗程同针刺组。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临床疗效,使用头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检测神经重塑。结果:临床疗效方面:治疗后,通过饮水功能评定,针刺组吞咽功能正常的为38例高于假针刺组的15例(P<0.05)。神经重塑方面:(1)表观弥散系数(ADC)。治疗前针刺组和假针刺组ADC值分别为(1.76±0.45)mm/s、(1.68±0.51)mm/s;治疗后两组ADC值分别为(0.66±0.15) mm/s、(0.74±0.11) mm/s,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向异性分数(FA)。治疗后针刺组FA值为0.57±0.06大于假针刺组的0.34±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梗死部位观察。治疗后颞叶梗死中ADC值,其中针刺组ADC值为(0.57±0.11) mm/s低于假针刺组的(0.82±0.24)mm/s,而FA值针刺组0.61±0.07高于假针刺组的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th P<0.05)。观察颞叶梗死治疗前后FA图变化,治疗后梗死灶与健侧颞叶横向白质纤维束明显增多。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且针刺能降低ADC值、提升FA值,尤其是针刺在颞叶梗死患者的作用特别明显,针刺可能对颞叶梗死后横向皮质纤维具有重塑作用。

  • 单位
    龙岩市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