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商务印书馆,2019年,25万字本书拣选了早期中国哲学文本中公认晦涩的术语和争议较大的表达,如道家学说中的"无""无为""因是",儒家学说中的"仁""心""性",名辩思潮中的"名实""指物",以及作为公共话题的"类""名分""感应"等,力图通过语义分析给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刻画,宗旨则是揭示中国古人如何在道物、德性、伦常与名理的论域中讲道理。定向于这个目标,除了因为"讲道理"是一切思想传统的共同品质,更因为有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