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诊治分析

作者:刘显勇; 张平; 李永平; 刘荣娇; 林菁; 颜建华*
来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 33(05): 547-551.
DOI:10.3760/cma.j.issn.1006-4443.2015.05.028

摘要

目的分析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5例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采用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或板层巩膜睫状体前脉络膜切除法治疗,2例肿瘤较大者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例;右眼4例,左眼1例,年龄28~46岁,平均38岁,均以视力下降为主诉入院。眼部检查见虹膜根部后方占位、局部虹膜向前隆起,肿瘤由虹膜后方进入瞳孔区,呈灰白色,有时呈半透明状,血管较丰富;均伴晶状体混浊、3例伴晶状体移位。UBM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睫状体,呈中高回声不均质实性圆形或类圆形肿物,游离缘边界清楚;2例肿瘤较大者合并虹膜囊肿。眼部B超检查示球内前段中高回声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物。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物无包膜,瘤细胞为多边形或梭形,呈条状或腺管样排列,胞浆淡染,其内无色素,核呈圆形或梭形,无异型性。免疫组化:Vimentin(+),S100(+)、CK(+),HMB45(-)。经平均随访5.5年,4例视力0.6或以上,1例无光感。全部病例保存眼球,肿物无复发。结论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属少见病,可借助UBM等早期发现和诊断,采用手术切除肿物保存眼球的治疗方法效果理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