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破除传统观念,将荀子之“性恶”重新界定为“性朴”,业已成为近年来荀子研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这种做法在材料是不是足够、向善是不是可能、孟子是不是擅作等方面,都有诸多可商榷之处。此外,它还涉及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人性究竟是不是为朴?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来自天生,固然有不严格之处,但“固有”这一说法包含着道德根据是先在的意思,有重要理论意义,而孟子论性善必讲善之“才”和善之“端”,其学理价值更不容低估。荀子则认为人生下来只是一张白纸,不了解道德根据的先在性和逆觉性,在学理上有重大缺失。我敬佩相关学者的探索精神,尊重他们的努力,但仍坚持传统的“性恶论”,不接受“性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