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倡导"非虚构写作",往往特意强调与"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传统"文学概念的区别,意在凸显作者的写作姿态,这是一种对过度远离、逃避现实世界倾向的批判与拨正。面对随之而来的对其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争议与质疑,则需要探究非虚构写作的真实观,重新反思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通过剖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追求、具体指向和写作路径,认为其实践与阐释,目的是通过营造"在场"的状态来获得"真实"。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具有三个不同层面的指向——物理实在、事理情理与精神感受,分别代表切实之"形"、逻辑之"理"和感性之"情"。而"在场"则是非虚构写作驶向真实的通行证。沉浸式的情境、凸显的自我和共在的他者,这三者共同营造了"在场"的状态。当前非虚构写作在艺术性与思想性、真实的性质与尺度等问题上的确存在种种局限,但作为一个可阐释性、包容性更强的概念,它在真实过于泛滥的当下语境中,越发彰显出自身的意义价值:重新关切广阔的现实人间,挖掘触摸大地的真实,重新审视看待真实的眼光、组织真实的方式,重新思考与厘定文学、虚构与现实三者之间的距离。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