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世纪以来,在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一个重要现象逐渐出现且越来越清晰——一个被称为"新力量"导演的青年导演群体亮相于中国电影舞台,他们在主体特征、电影观、受众观、电影美学风貌、创作思维、制片生产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导演,尤其是与第六代导演不同的新特点。第六代导演指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他们大多生于60年代,其中不少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如王小帅、娄烨、管虎、张元、王全安、张扬等。第六代导演在学院派的电影教育中接受艺术电影观念,推崇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电影大师,追求艺术电影创作、"作者电影"美学、个人化风格传达以及现代主义式的孤独、隔膜、抵抗等主题。"新力量"导演大部分出生于70年代,成长于90年代。他们接受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好莱坞类型电影、商业大片。他们大多在美国电影的熏陶中"长大成人",并在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加速时进入电影行业。一般认为这一批导演包括宁浩、乌尔善、刁亦男、陈思成、郭敬明、韩寒、肖央、曹保平、薛晓路、路阳、李芳芳、金依萌、郭帆、杨宇等,他们无疑已经撑起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半个天下了。这一批导演的构成(专业背景、入行时间等)比较驳杂,也有一些争议和例外,但总体而言并不妨碍他们的共性特征。他们一般都愿意为投资人负责,服从"制片人中心制",尊重观众需求,注重投入与产出的合适关系。在处理个人艺术风格与体制、投资方、制片人、受众的矛盾时,他们会降低自己的诉求,力求做好"体制内的作者"。中国特色的"体制",不仅仅是票房、商业化市场、制作、营销等的要求和现实规则,也是中国社会体制、道德原则和现实规则等本土性要求的总和。即使他们的电影偏向艺术电影定位,他们也会考虑特定的受众群体,也希望有票房的回报。于是在他们这里,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和类型电影的界限常常被模糊了。当然,体制、现实的制约及导演地位的降低,并不代表新力量导演电影"作者"的消失,如乌尔善、宁浩、刁亦男、曹保平等,深谙电影产业机制与市场规律,能够处理好类型化、体制化、商业性与作者性的关系,在积极探索类型电影创作的同时,建立起个人的作者风格和导演品牌效应。在务实的社会氛围和现实体制中,可能一部分导演会磨掉自己的个性和才气,少了锐气和艺术实验精神,但对大部分青年导演来说,这是务实的也是聪明的选择。不妨说,他们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限制中求自由。"新力量"导演是"网生代"的一代,注重观众,尊重市场,善于利用互联网,善于跨媒介运营、跨媒介创作。他们接受互联网背景下电影作为产业、工业的现实,积极进行电影的类型化、商业化实践,逐渐适应了"三种生存"即:"技术化生存""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实践和中国社会体制规范下,他们形成了独特而务实的电影工业美学,努力遵循规范的电影工业化流程和社会体制要求,不排斥票房和商业性,同时又兼顾电影的艺术品质,保持一定的"作者性"。与第六代导演受到国际电影研究界较大的关注不一样,新力量导演目前还没有引起国际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他们对商业和市场的某种妥协和折衷也常常受到一些精英批评家的指责,他们也还未能拍出类似于《寄生虫》那样思想性、艺术性与剧情性、商业性完美结合的电影。显然,他们走向世界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旅程,但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主体,更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