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龙润雨; 王姬; 刘朝彤; 王楠; 丁明琦; 刘文韬; 李京*
来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 29(14): 97-100.

摘要

目的观察卵圆孔(FO)的形态及变异,为三叉神经痛、海绵窦区肿瘤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3例结构完整的颅骨标本,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卵圆孔长度、宽度。分别测量FO与同侧颞骨岩尖(APP)、后床突(PCP)之间的距离,分别记为FO-APP,FO-PCP;记录FO形态特点。结果①FO具有如下形态:椭圆形98例;"D"字型60例;三角形3例;圆形2例;不规则形2例;缝1例。FO内具有骨棘3例,骨结节3例,骨刺2例。②左侧FO长度、宽度分别为(7.37±1.21)和(4.28±0.99)mm;FO与颞骨岩尖、后床突距离分别为(9.88±3.54)和(15.68±3.49)mm;右侧FO长度、宽度分别为(7.84±1.18)和(4.06±0.99)mm;FO与颞骨岩尖、后床突距离分别为(9.44±3.20)和(16.74±4.57)mm。③右侧FO长度高于左侧(P<0.05);左侧FO宽度与FO-APP呈负相关(r=-0.526,P=0.043);右侧FO宽度与FO-APP呈负相关(r=-0.341,P=0.039);右侧FO宽度与FO-PCP呈负相关(r=-0.369,P=0.047)。结论分析FO与颞骨岩尖、后床突等重要结构解剖学参数不仅提高脑外科医生对颅中窝解剖特征的认识,而且对三叉神经减压、海绵窦肿瘤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单位
    基础医学院;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