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丁晶晶; 肖永龙; 代静泓; 苗立云; 邱玉英; 陈露露; 姜涵毅; 蔡后荣*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34): 2766-2770.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34.007

摘要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呼吸科就诊的10例PAP患者, 雾化吸入GM–CSF, 150 μg, 2次/d, 用1周停1周, 连续12周后减量为150 μg, 1次/d, 用1周停1周, 连续12周;疗程为6个月, 随访1年;分析1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胸部高分辨CT(HRCT)、血气分析、血清学指标等, 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0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活动后气喘, 经雾化吸入GM–CSF治疗后, 9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 氧合及肺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两肺斑片状磨玻璃阴影明显减少, 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6个月后动脉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治疗前[(75.5±7.0)比(63.6±8.9)mmHg(1 mmHg=0.133 kPa)], 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显著低于治疗前[(25.1±7.1)比(41.2±13.5)mmHg](均P<0.01)。经雾化吸入治疗6个月, 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三者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治疗前[(77.3±16.6)%比(63.3±16.6)%、(79.5±17.6)%比(64.9±17.1)%、(69.4±23.0)%比(50.0±19.9)%](均P<0.01), 胸部HRCT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雾化吸入GM–CSF治疗特发性PAP安全、有效。

  • 单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