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物的面容美丑、德性善恶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刻表征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伦理诉求。就《水浒传》这部以刻画人物见长的叙事性作品而言,人物的德性被小说与插增诗词明确塑造,但其面容却仅在插增诗词中得以模糊描述,二者由此形成"实""虚"差异鲜明的书写效果。如果将插图纳入研究视域,就会发现人物肖像和语象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与错位,前者并非对后者的精准再现,当是文学成像中的"侧显"使然。更重要的是,小说原本模糊描述的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物造型,特别是面容的在场诱惑,既迎合了观者对图像的悦目需求,又暗合了插图者以在场呈现不在场的艺术企图;而德性只能借助"图说"的力量,或者通过肖像"面具"的象征,实现在场的合法假象。
-
单位东南大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