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K抑制剂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秦姝超; 姜睿; 沙业钦; 邱婧妍; 秘红岭; 缪祎; 吴微; 王莉; 范磊; 徐卫; 李建勇; 朱华渊*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3, 44(02): 158-161.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3.02.014

摘要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在西方发病率高, 是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 我国的发病率低于西方, 但呈不断增长趋势。小分子靶向药物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促凋亡蛋白Bcl-2抑制剂(BCL-2i)维奈克拉(Ven)等治疗CLL/SLL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口服方便等特点[1,2,3,4], 显著优于传统化学免疫治疗, CLL治疗逐渐进入以BTKi为代表的无化疗时代[3]。我国已批准第一代BTKi伊布替尼及国产第二代BTKi泽布替尼、奥布替尼治疗CLL。BTKi单药治疗CLL缓解率高、生存期长, 但由于缓解深度不高, 很少达到完全缓解(CR), 微小残留病(MRD)阴性者更少, 所以BTKi单药需要长期治疗, 长期治疗存在以下缺陷:经济负担、耐药相关的克隆演变、依从性差等。目前报道BTKi的主要耐药机制为BTK和磷脂酶C-γ2(PLC-γ2)基因突变等[5,6]。由于BTKi单药治疗的局限性, 在既往疗效评估标准上结合以MRD阴性为治疗目标的新药联合或新药与传统化学免疫治疗(CIT)联合的固定周期治疗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6,7,8,9]。本研究分析报道本中心BTKi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方案一线治疗CLL/SLL的疗效及安全性。

  • 单位
    人民医院血液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