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了解7个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乌鳢(Channa argus)群体和3个白化乌鳢育成群体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特点。【方法】采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4个乌鳢群体和3个白化乌鳢育成群体,共计350尾个体的微卫星位点进行了分型检测,分析了所有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及遗传多样性信息,并分析了群体间遗传分化特点。【结果】所有20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出356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Na)介于4~40个,每个位点平均有17.8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_o)介于0.000~0.791,平均值为0.578;期望杂合度(He)介于0.31~0.91,平均值为0.732;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271~0.901,平均值为0.700,且所有乌鳢群体的Na、H_o、He、PIC均高于白化乌鳢群体。7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07 876~0.40 303,所有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均达显著水平(P<0.05)。将4个乌鳢群体和3个白化乌鳢群体分为两组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这几个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内,占遗传变异来源总量的69.65%。而UPGMA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显示4个乌鳢群体和3个白化乌鳢群体分别被聚类到了2个独立分支上。【结论】本研究的3个白化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相对低于4个乌鳢,在繁育过程中应加强白化乌鳢遗传多样性保护,尽量避免近亲交配,本研究为乌鳢和白化乌鳢的遗传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单位农业科学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