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竹林七贤"因"游于竹林"而得名,且时人对"竹林"的理解重点在"林"而非"竹","竹林"的所指被模糊化。同时期相关记载侧重对"七贤"性情、行为、举止的描述。南朝时期,受"寄乐竹林"风尚的影响,"竹林"更被抽象为士人自由、超迈人格和隐逸精神的符号表征。《竹林七贤》题材作品中的"无竹"现象一直延续到《高逸图》中。随着"竹林"被认为是七贤的雅集之所,"竹林精神"被视觉化为"竹子林"。元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图》也打破东晋模式,"竹子"形象被纳入画面并被不断强化,使这一题材由历史人物群像画演变为指向宽泛的文人雅集图。中国不同时期的画家借此题材表达隐逸之志和雅集理想,完成"竹林精神"在不同情境下的历史转化,实现古代士人价值观念的传递和拓展。

  • 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