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国际诊断标准要点评述

作者:沈玉祥; 曾定尹; 赵普
来源: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 33(11): 1041-1043.
DOI:10.13507/j.issn.1674-3474.2019.11.001

摘要

<正>自1959年美国学者Prinzmetal等[1]首次报道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引起,多在清晨静息条件下发作,且发作时具有一过性ST段抬高心电图特点的心绞痛被命名为"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俗称Prinzmetal angina)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基础与临床研究,已证实CAS不仅可引起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VSA)(我国学者称为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还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晕厥、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病症(我国学者通称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日本循环协会出版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的指南》[2]、我国学者制定的《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