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晚期中国城市用地规模重建与城市体系特征

作者:万智巍; 连丽聪; 徐梦兰; 鄢梦瑶; 胡水莲; 吕俊捷; 蒋梅鑫*
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02): 68-74.
DOI:10.13448/j.cnki.jalre.2019.043

摘要

定量重建近百年来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数据集是历史LUCC的重要内容,基于新挖掘的晚清和民国时期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完成的军事地形图资料,格网化重建和测度了中国传统农区17个省区1910s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体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县级以上城市用地规模总和为1812. 149km2,平均值为1.215km2,变异系数为2. 338。城市用地规模最大的直隶为236. 054km2,最小的广西为43. 003km2。全部1022个格网中共计745个有城市用地,其中最大值为65. 236km2、最小值为0. 068km2。城市规模分布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无城市分布的格网主要集中在川西和云南西部。总体的城市体系分形维数q=0. 729,R2=0. 882,具有较好的分形结构特征。热点分析显示,共有6个城市聚集区超过了90%置信度水平,其中三个一级聚集区为京津地区、直隶南部和鲁豫交界区、苏浙皖地区;三个二级集聚区为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部省区的城市体系可以分为三类:广西、山东、湖北、福建、湖南、江西、云南、安徽、浙江、山西为第一类,河南、四川、陕西、广东、贵州为第二类,直隶和江苏为第三类。

  • 单位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