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日益严重,构建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环太湖地区为例,基于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生成生态源地、潜在生态廊道、缓冲区,将该生态网络与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叠加,研判用地冲突情况。结果表明,苏州环太湖生态网络面积为100 965.79 hm2,其中生态源地占35.72%,生态廊道占5.82%,生态缓冲区占58.46%;16块生态源地均为大型林地、水域或湿地,总体呈现"西山东水"的格局,源地间连通性差,东南部破碎化明显;潜在生态廊道有105条,其中极重要廊道12条,东南部廊道密度高于西北部,西北部廊道宽度大于东南部;东部生态缓冲区普遍大于西部;城镇空间与生态网络的冲突呈现从主建成区向外围逐步减弱的特点,古城与生态廊道的冲突更为激烈,建成区边缘对缓冲区侵占更多,故古城应结合城市更新,修复骨干水系和绿化,疏通重要生态廊道,协同治理城南街道等,打通城区东西极重要廊道的最后1 km,复壮"四角山水"的西南绿楔。该研究可为环太湖生态安全和空间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