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骨盆投射角和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远期临床疗效的关系

作者:朱锋; 鲍虹达; 邱勇*; 闫鹏; 何守玉; 周恒才; 刘臻; 朱泽章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02): 110-115.
DOI: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5.02.007

摘要

目的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是否重建至正常范围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中矢状位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性11例, 女性51例, 平均年龄(57±10)岁, 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4.2年)。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参数并计算PI-LL。根据术后即刻PI-LL是否重建至-9°~9°将患者分为两组, 并收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矢状位矫正丢失、生活质量以及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在随访过程中, 两组患者间各影像学参数矫正丢失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6.7%(2/30)出现内固定失败, 非正常组患者15.6%(5/32)出现断棒, 两组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5, P=0.012)。末次随访时,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正常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非正常组患者(F=0.089, P=0.024)。结论 PI-LL重建不佳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降低、内固定失败风险增加有关, 而与远期矫正丢失无关。

  • 单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