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沈从文和师陀虽然风格迥异,却都以"乡下人"自居.作为都市里的"乡下人","怀乡"是其无法逃避的文化宿命,所不同的是,沈从文一心一意地建构"人性的希腊小庙",而师陀则始终无法回避故乡衰败与凋零的现实;沈从文自觉地塑造理想中的"乡下人"品格,由此寄托他对中国社会人生未来的构想,而师陀则从对故乡丑恶人事的揭露和批判出发,转向了深沉的文化思考,将个体生命的感受与体验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融为一体.不论是沈从文还是师陀,他们均以"乡下人"表明其文化归属,其意义在于对于个体价值的坚守和对艺术风格的独特追求.他们作为"乡下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