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炎症因子探讨温病湿热证实质

作者:纪丽纯; 罗子清; 马利娟; 林樫; 赵可伟; 林兴栋*
来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3, 34(10): 1409-1418.
DOI:10.19378/j.issn.1003-9783.2023.10.010

摘要

目的 基于复合多因素复制湿热证小鼠模型,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炎症机制,探讨温病湿热证“湿”“热”实质。方法 随机将96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8组:对照组、病毒组、湿模组、湿治组、湿粪组、热模组、热治组、热粪组。以湿热环境、高脂饮食、中药和流感病毒滴鼻进行模型复制,治疗组给予中药或粪菌液灌胃,其余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检测肺内病毒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AQP3)和AQP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γ(IFN-γ)、IL-4含量,对粪便进行16S rDNA测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毒组、湿模组和热模组肺病毒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肠中AQP3和AQP4表达均不同程度增高或降低(P>0.05);血清均出现不同程度IL-1β、IFN-γ升高及IL-4降低(P<0.05);肠道菌群16S测序发现“湿”“热”模型组差异的主要菌群是乳酸菌、葡萄球菌、拟杆菌等。结论 湿模组小鼠肺病毒相对表达量、炎症因子变化程度明显高于热模组,AQP3表达减少,优势菌群中益生菌乳酸菌相对丰度小于热模组,湿热证“湿”“热”模型存在差异。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