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对淮南猪屠宰和肉质性状的影响

作者:邢宝松; 王璟*; 白献晓; 陈俊峰; 张家庆; 任巧玲; 郭红霞; 张华; 曹海
来源: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08): 160-165.
DOI: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8.019

摘要

为探索散养和圈养养殖模式对淮南猪屠宰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选择发育正常、出生体质量相似的淮南仔猪20头,随机分为散养组和圈养组。在供试猪只体质量达100 kg左右时,每组随机选择5头猪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与圈养组相比,散养组背膘厚(三点均值)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降低33.74%(P<0.05)和53.25%(P<0.05),单个肾质量升高18.85%(P<0.05),散养组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分别提高2.45%和23.37%,但滴水损失降低45.83%。散养组鲜味氨基酸含量更高,而圈养组必需氨基酸含量更高。散养组维生素B1含量比圈养组高24.24%(P<0.05)。散养组钙和钾含量分别比圈养组高44.94%(P<0.05)和5.54%(P>0.05)。综上所述,散养模式显著减少脂肪沉积,提高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同时散养模式可促进维生素B1、钙、钾和鲜味氨基酸的沉积,提高鲜味和嫩度,有助于提高淮南猪肉质性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