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suPAR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蒲业迪; 邓琦; 崔蕊; 袁婷; 张蕊; 齐瑶; 马立; 李玉明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 38(12): 1066-1068.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12.013

摘要

<正>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粒缺)伴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粒缺伴感染表现多样且进展迅速,传统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特异性不高[1],血清降钙素原(PCT)虽然是目前较为经典的标志物,但其在粒缺患者发热72 h后才逐渐升高[2],造成诊断延迟。诊断延迟常导致粒缺伴感染患者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早期精确的诊断对粒缺伴感染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3-4]。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是新型的炎性标志物,在细菌和病毒感染中表达升高,尤其是在急性期升高尤为显著,在许多感染性疾病中具有早期诊断意义[5-7]。本研究中,我们探

  • 单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