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下瞳孔直径与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80眼)低中度近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光线环境及瞳孔直径不同分为A组(暗室环境下,瞳孔直径>5.48 mm)、B组(暗室环境下,瞳孔直径≤5.48 mm)、C组(自然光线下,瞳孔直径>4.23 mm)、D组(自然光线下,瞳孔直径≤4.23 mm),各20例(20眼)。观察比较不同初始瞳孔直径患儿暗室环境下及自然光线下的眼轴增长量,并分析暗室环境下及自然光线下瞳孔直径与眼轴增长量的相关性。结果治疗6个月后, A组患儿眼轴增长量(0.25±0.13)mm高于B组的(0.11±0.1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77, P=0.001<0.05);治疗12个月后, A组患儿眼轴增长量(0.38±0.16)mm高于B组的(0.22±0.1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66, P=0.002<0.05);治疗24个月后, A组患儿眼轴增长量(0.67±0.31)mm高于B组的(0.32±0.2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30, P=0.000<0.05)。暗室环境下初始瞳孔直径与角膜塑形镜配戴24个月的眼轴增长量呈负相关(r=-0.4257, P<0.05)。治疗6个月后, C组患儿眼轴增长量(0.26±0.17)mm高于D组的(0.08±0.0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65,P=0.000<0.05);治疗12个月后, C组患儿眼轴增长量(0.37±0.16)mm高于D组的(0.19±0.1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48, P=0.001<0.05);治疗24个月后, C组患儿眼轴增长量(0.69±0.34)mm高于D组的(0.31±0.2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96, P=0.000<0.05)。自然光线下初始瞳孔直径与角膜塑形镜配戴24个月的眼轴增长量呈负相关(r=-0.4928, P<0.05)。结论光线环境不同的情况下,瞳孔直径越大角膜塑形镜的干预作用越强,初始瞳孔直径同眼轴增长量呈负相关。
-
单位爱尔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