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吴阳博; 马晓晨*; 王超; 王同瑜; 牛彦麟; 姜金茹
来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1, 22(05): 336-340.
DOI:10.16506/j.1009-6639.2021.05.003

摘要

目的分析2017—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食品安全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时间、致病因子、责任单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北京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0起,发病1 596人,无住院和死亡病例。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量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3.08%和57.27%。微生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37.6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占46.94%;发现2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暴发事件,发病19人。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28.47%,其中扁豆中毒占81.08%。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性暴发事件的主要责任单位分别为餐饮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网络订餐导致的暴发事件7起,发病33人。结论夏秋季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高峰,副溶血性弧菌和扁豆中毒是需要优先控制的致病因子,空肠弯曲菌污染应引起重视。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单位,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针对社区人群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 单位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