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系统地评价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收集有关"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及"X线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或"体表解剖标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组作为试验组, X线引导及体表解剖标记引导的神经根阻滞治疗组分别作为对照组。收集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VAS<4分例数表示或具体的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方案的例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发症例数及穿刺质量等指标。通过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5篇文献, 最终纳入11篇文献, 共99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8周试验组的阻滞效果要优于对照组(X线引导), 在术后1周、4周及8周以VAS<4分为标准时[术后1周RR=1.73, 95%CI(1.36~2.20), P=0.01;术后4周RR=1.16, 95%CI(1.00~1.34), P=0.04;术后8周RR=1.16, 95%CI(1.02~1.32), P=0.02]。术后8周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方案进行评价, 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X线引导)[RR=2.92, 95%CI(1.81~4.70), P=0.01]。术后12周VAS及NDI评分中, 两种引导方式(超声及X线)的阻滞效果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没有差异(VAS结果效应量为-0.10, P=0.56;NDI结果效应量为-0.00, P=0.97)。试验组的总体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为X线引导RR=1.25, 95%CI(1.01~1.56), P=0.04;对照组为体表解剖标记RR=1.25, 95%CI(1.11~1.41), P=0.01]。试验组穿刺并发症低于对照组(X线引导)[RR=1.25, 95%CI(1.01~1.56), P=0.01]。在穿刺质量(靶点注射/阻滞区吻合数)方面, 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体表解剖标记)[RR=1.20, 95%CI(1.09~1.32), 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