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上肢血管内瘘造影成像中应用迭代重建时,与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质量相当的最适合的低剂量水平。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研究,将150例拟行上肢内瘘血管CT造影成像(CTA)检查的患者按照同期随机原则分为常规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FBP重建,4个低辐射剂量的实验组应用正弦波图形法迭代重建,管电流分别逐级降低至常规对照组管电流(110 mAs)的70%、60%、50%和40%。取锁骨下动脉近肩关节层面以及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口相近层面作为两个感兴趣区,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的差异。图像质量(各组的管腔对比度、边缘锐利度、主观噪声及图像总体质量)的主观评价采用4分法,采用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结果测得77、66和55和44 mAs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常规剂量组的70%、55%、40%和25%。感兴趣区1中77、66和44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的SNR和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18,20.386,P<0.05);77和66 mAs组的SNR和CNR高于常规剂量组,44 mAs组低于常规剂量组;55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2中77、66和55 mAs组SNR和CNR高于常规剂量组,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34、13.818,P<0.05);44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总体图像质量、图像对比度、血管边缘锐利度、主观噪声的结果,77、66和55 mAs组和常规剂量组得分较好,均≥3分,44 mAs组图像质量下降出现2分评价。5组图像的对比度、锐利度、主观噪声和总体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0.268、14.542、15.840和11.01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55 mAs组为能够维持图像质量等同于常规剂量组的最适合的低剂量组,曲线下面积为0.844,95%置信区间为0.7050.982。55 mAs组有效剂量为(3.545±1.396)mSv,约为常规剂量组剂量(9.271±2.892)mSv的40%。结论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噪声,在剂量降低为常规剂量FBP 40%的条件下仍能保持与之相当的图像质量。由此,可使患者上肢血管内瘘CT造影成像检查的辐射剂量降低至3.545 mSv。临床试验注册号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 CTR1800014264

  • 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