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国电影工业相比同期的意大利、丹麦、瑞士、法国等国家稍显滞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各方面打击的德国电影业逐渐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表现主义电影。一般普遍认为,1920年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为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表现主义电影以其荒诞恐怖等抽象因素表达着德国群众对现实的不满。1924年由保罗·莱尼拍摄的《蜡人馆》则象征着表现主义的衰落与消逝[1]。虽然表现主义电影流行时间较为短暂,其黄金年代仅有5—7年,但对后世电影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消逝是另一个新电影时代的开始。本文将从表现主义的背景、发展和价值影响等几个维度来分析这个短暂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