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梅尔维尔塑造的“巴特比”这一人物形象,以资本主义反抗者的面貌在文学舞台和现实运动中频频登场,引发了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层出不穷的阐释。爱德曼、阿甘本从解构性路径出发,将巴特比视为作为游走于共同体边缘的绝对他者,通过抵制被共同体收编的可能实现了彻底的反抗。奈格里、哈特和齐泽克则遵循建构性路径,将巴特比视为革命主体的未完成状态,只有自觉的联合共同体才能实现反抗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在这两极之外,朗西埃的“感性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平衡个体与总体、建构与解构的方案,通过书写扰乱共同体既定的感性分配秩序,在感性体制更新的过程中对主体进行政治化,建构一个流动的、平等的、众声喧哗的共同体。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