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垂荡运动刺激下大鼠及人体模拟晕船的反应规律

作者:毛宇奇; 潘磊磊; 苏阳; 肖水凤; 祁瑞瑞; 王俊骎; 叶小飞; 张婷; 蔡懿灵*
来源: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0, 45(03): 298-303.

摘要

目的观察在不同频率、加速度的上下垂荡运动刺激下,大鼠及人体模拟晕船的反应规律。方法 6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6):垂荡运动A组(频率0.20 Hz,加速度0.05 g)、垂荡运动B组(频率0.40 Hz,加速度0.13 g)、垂荡运动C组(频率0.80 Hz,加速度0.48 g)和静置对照组。给予各组大鼠相应垂荡运动刺激,以条件性张口次数(类恶心样反应)、排便颗粒数、自发活动等3项指标评价大鼠晕动症严重程度。36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4组(n=9):垂荡运动甲组(频率0.42 Hz,加速度0.22 g)、垂荡运动乙组(频率0.42 Hz,加速度0.44 g)、垂荡运动丙组(频率0.30 Hz,加速度0.33 g)和垂荡运动丁组(频率0.25 Hz,加速度0.44 g)。试验前采用修改版晕动症易感性问卷(MSSQ)评价晕动症易感性;给予各组受试者相应垂荡运动刺激,采用格瑞比尔(Graybiel)晕动症量表评价受试者晕动症严重程度,建立人群试验数学模型并绘制趋势图。结果与静置对照组相比,垂荡运动A组大鼠未表现出明显的晕动症症状,垂荡运动B、C组大鼠条件性张口次数和排便颗粒数均明显增加,自发活动量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01),且随刺激频率升高上述症状加重。垂荡运动甲组受试者Graybiel晕动症等级评分明显高于垂荡运动丙、丁组(7.67±6.36vs.1.44±1.5,7.67±6.36vs.0.22±0.44,P<0.05,P<0.01);垂荡运动乙组明显高于垂荡运动丁组(4.22±4.97vs.0.22±0.44,P<0.05)。垂荡运动甲组受试者恶心发生率明显高于垂荡运动丙、丁组(P<0.01)。各组受试者流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试验数学模型显示,刺激频率越高,Graybiel晕动症等级评分越高;当频率固定时,随加速度增加,Graybiel晕动症等级评分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初步明确了大鼠及人体在上下垂荡运动刺激下模拟晕船的反应规律,为开展抗晕船模拟仿真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