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拼装关注人和非人的“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后关系本体论”导向的过程逻辑,被界定为异质元素相互作用和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哲学新方式。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国际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分析框架,即该地理过程可以通过物质的/表意的组成轴向,或领域化/去领域化、编码/解码等变化轴向分析。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为例,解析百余年来异质元素组成与时空关系协同作用下的地理过程变化。研究发现:以临沧一线的地理区位优势为物质基础,滇缅铁路的历史创伤与百年梦想,以及21世纪的国家宏观主导与地方先行先试,共同促成该通道的跨地联通。其中,滇缅铁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入侵而遗憾“夭折”,让当地产生伤痛的历史记忆,成为推动日后拼装实践的情感力量;国家自上而下的倡议编码与铁路基建,临沧同中国科学院、中国西南省市企业、缅方的主动协作,一道实现21世纪通道拼装中的跨尺度权力耦合。不过该通道建设仍面临双边政策编码不足、跨境基建水平低、缅甸地缘环境局势不稳等风险,需在未来精准应对。本文在学理上有助于提升对拼装的过程性和整体性认识,补充拼装对地缘关系和主体功能的识别,也启发着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讨和创新,以及国际通道建设的未来发展。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