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援禅入儒的时潮下,宋儒杨慈湖为臻于儒家"从心所欲"的道德化境,提出自认为源于孔子"毋意说"的"不起意"工夫论。追源溯始,"不起意"工夫乃是从禅家以"断烦恼"、"了生死"为旨归的"无念为宗"法门转手而来尽管慈湖经历了一系列"悟道"体验并多有高明神妙之论,却在根子上解构了传统儒学中道德与情感的生成系统,使其心学缺乏鼓舞人心的道德力量,也弱化了儒学开物成务的经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