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美学从其开端便将文字和图像作为"道"的模拟,分有天道的正当性。中国式摹仿观具有恰当再现物像的拟真要求,但对"神似"甚至"离形得似"的追求,才是更高的美学准则。中国的摹仿观包含了超越摹仿的内在要求,正是这种"超摹仿"特质维持了摹仿论本身的韧性。因此,在宋代绘画的拟真技法高度成熟之后,艺术家并未真正放弃再现和毁弃图像。他们在转向个人情感抒发的美学趣味同时,创造了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艺术再现和自我表达的可能性。

  • 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