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3个白纹伊蚊野外群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VGSC)基因检测分析,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方法 2021年6-7月,在内江市3个县(市、区)白纹伊蚊孳生地使用诱蚊灯法采集野外成蚊,鉴定为白纹伊蚊后,提取基因组DNA,扩增VGSC基因片段,检测VGSC基因抗药性相关位点(1016、1532和1534)的突变类型及其分布频率。结果 共收集并成功测序107只白纹伊蚊,检测到1016G突变的有28只,占26.17%,发生1532T突变的有6只,占5.61%,1534位点发生突变(1534C/S)的共100只,占93.46%。对1016、1532、1534位点组合分析发现,仅1个位点为突变型的个体为76个(73.08%),2个位点为突变型的个体共25个(24.04%),其中1016位点为野生型、1532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为2个(1.92%),1532位点为野生型、1016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为22个(21.15%),1534位点为野生型、1532和1016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共1个(0.96%)。本次现场未发现3个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结论 内江市3个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存在较高频率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靶标突变,其中1534位点抗性频率较高,1534S是优势抗性等位基因,提示在化学防治蚊虫时,宜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蚊媒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