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耕地利用调整频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我国面临耕地保护管理矛盾和农民利用不可持续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思考耕地的本质内涵和科学的界定方法。本文以服务粮食生产为目标,在分析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概念界定的背景、依据、效果,以及其出台相关耕地保护政策和成效的基础上,总结我国耕地概念的阶段变化特征,通过借鉴国内外以粮食种植适宜性和生产稳定性为核心的耕地内涵界定经验,提出以耕地生产能力为内涵,统筹空间稳定性、质量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政策延续性的界定方式,对于完善耕地认识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耕地资源调查、评价与保护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 单位